在新西兰南岛的雪山与高山牧场之间尚红网,生活着一种颠覆人们对鹦鹉认知的奇特鸟类。它们没有普通鹦鹉的温顺可爱,反而浑身散发着“江湖气”——行为怪诞不羁,叫声尖锐刺耳,那弯弯的鸟喙更是堪称“自然凶器”,锋利到能轻松戳破汽车轮胎。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家伙还会成群结队围攻小羊,用尖喙撕开羊毛与皮肉,贪婪地啃食鲜嫩的脂肪,因此被当地牧民冠以“杀羊鸟”的名号。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它们的“恶行”远不止于此:撬开门窗偷食农场里的粮食、拦在公路上“打劫”游客的零食,仗着智商高屡屡得手,把人类搅得苦不堪言。
这种又凶又“贼”的鸟类,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何会养成攻击绵羊的习性?
01
高山牧区的“大块头”:啄羊鹦鹉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这种让牧民又恨又怕的鸟类,学名为“啄羊鹦鹉”,是新西兰独有的物种,仅栖息在南岛的高山牧区和针叶林地带,堪称新西兰的“国宝级反派”。
从体型上看,啄羊鹦鹉绝对是鹦鹉家族中的“大块头”。成年个体体长可达半米,展开翅膀时宽度能超过70厘米,体重约1-1.5公斤,体型是我们常见的虎皮鹦鹉、玄凤鹦鹉的2-3倍。
它们的羽毛配色极具辨识度:全身以橄榄绿色为底色,背部下方和翅膀内侧却藏着亮眼的桔红色羽毛,飞行时展开翅膀,那抹桔红在绿色的山野间格外醒目,既美丽又带着几分野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那弯曲锋利的鸟喙,呈深灰色,尖端尖锐如刀,边缘锋利似剪,不仅能啄开坚硬的坚果壳,更是攻击绵羊的“核心武器”。
在行为习惯上,啄羊鹦鹉也透着“与众不同”。它们不像其他鹦鹉那样喜欢在树上筑巢定居,而是过着“游牧式”的生活。
随着季节变化在高山牧场间迁徙觅食,没有固定的居所,白天四处游荡寻找食物,夜晚则躲在岩石缝隙或枯树洞里休息。
它们的行动方式也很特别,不常像其他鸟类那样跳跃,而是更喜欢用双脚交替前进,步伐稳健,看起来颇有“巡视领地”的派头。
作为鹦鹉家族的“长寿代表”,啄羊鹦鹉的寿命至少可达20年,有些个体甚至能活到30年以上,这让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生存技能、积累“战斗经验”。
更难得的是,它们实行一夫一妻制,配对成功后会共同觅食、抚育后代,彼此陪伴多年,在“混乱”的鸟类世界里算得上是“专情典范”。
食性方面,啄羊鹦鹉是典型的“杂食性吃货”,胃口极好且不挑食物。平时主要以高山植物的嫩叶、果实、种子为食,也会啄食昆虫、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甚至会寻找动物尸体啃食腐肉。
但正是这种“不忌口”的食性,让它们在食物短缺时,将目光投向了牧民饲养的绵羊,开启了“鸟啄羊”的罕见篇章。
02尚红网
从“素食者”到“屠夫”:啄羊鹦鹉的“恶名”由来
19世纪60年代,新西兰南岛的高山牧区迎来了一场诡异的“羊群危机”——牧民们发现,自家的小羊经常莫名其妙地受伤,伤口大多集中在背部和臀部,像是被锋利的刀子割开一样,深可见肉,有些小羊因为伤口感染,最终痛苦地死去。
一开始,牧民们以为是野狼、狐狸等食肉动物作祟,可仔细检查后发现,羊身上没有猛兽撕咬的痕迹,现场也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脚印。直到有位细心的牧民在傍晚时分,偶然看到几只鲜绿色的大鹦鹉落在小羊背上,才揭开了这场“危机”的真相。
只见那些鹦鹉先是用锋利的鸟喙一点点拔掉小羊背上的羊毛,露出底下粉嫩的皮肤;接着,它们用喙尖对准皮肤用力一啄,瞬间就撕开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随后,它们便贪婪地啄食伤口处的脂肪和血肉,任凭小羊痛苦地扭动、哀嚎,也不肯松口。
更让牧民气愤的是,这些鹦鹉还很“聪明”——它们专门挑选没有反抗能力的小羊和老弱病残的绵羊下手,而且会避开牧民放牧的时间段,等到清晨或傍晚牧民休息时才悄悄行动,作案后迅速飞走,不留痕迹。
久而久之,“大鹦鹉杀羊”的消息在牧区传开,牧民们对这种鸟类又恨又怕,给它们起了“屠夫”“杀羊鸟”“高山恶魔”等绰号。原本在人们眼中“只会学舌的可爱鸟类”,彻底变成了声名狼藉的“鸟中屠夫”。
03
反常行为的背后:啄羊鹦鹉为何要攻击绵羊?
在自然界中,鹦鹉大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啄羊”这种行为堪称罕见。那么,啄羊鹦鹉为何会突破“素食底线”,对绵羊下狠手呢?经过动物学家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反常行为主要源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生存所迫”。
随着新西兰畜牧业的发展,牧民不断扩张牧场,大量砍伐高山地区的森林,导致啄羊鹦鹉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原本丰富的植物果实、种子等食物来源大幅减少,尤其是在冬季,高山地区被冰雪覆盖,食物更是稀缺。
为了活下去,啄羊鹦鹉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而牧民饲养的绵羊,就成了它们眼中“移动的肉罐头”。相比捕猎灵活的小型动物,行动相对缓慢的绵羊更容易得手,而且羊肉能提供充足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
第二个原因是“好奇心与学习能力的叠加”。
啄羊鹦鹉是出了名的“好奇宝宝”,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而且学习能力极强。动物学家推测,最初可能有一只“大胆”的啄羊鹦鹉,出于好奇啄了一下绵羊,意外发现羊肉美味又管饱;其他鹦鹉看到后,通过观察和模仿,也学会了这种捕食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鹦鹉加入“啄羊大军”,这种行为逐渐形成了群体效应,成为整个种群的生存技能之一。
第三个原因是“从‘驱虫’到‘食肉’的意外演变”尚红网。
有学者提出,啄羊鹦鹉最初靠近绵羊,可能是为了啄食羊身上的寄生虫,比如蜱虫、虱子等。绵羊身上的寄生虫不仅数量多,而且富含蛋白质,对啄羊鹦鹉来说是不错的“小零食”。
但由于它们的鸟喙太过锋利,在啄食寄生虫的过程中,很容易不小心戳破羊皮,露出底下的羊肉。
当它们尝到羊肉的滋味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帮羊驱虫”的“益鸟”,变成了“捕食绵羊”的“害鸟”。
04
“鸟中战神”的实力:啄羊鹦鹉的战斗力有多强?
能被称为“鸟中屠夫”,啄羊鹦鹉的战斗力绝非浪得虚名。无论是“硬件装备”还是“战术智慧”,它们都堪称鸟类中的“战神”级别。
先看“硬件装备”——啄羊鹦鹉的鸟喙和爪子,是自然界精心设计的“战斗武器”。它们的鸟喙呈强烈的钩状结构,尖端尖锐如针,边缘锋利如刀片,硬度极高。动物学家曾做过实验,发现啄羊鹦鹉的鸟喙能轻松啄开坚硬的核桃壳,甚至能在木材上留下深深的刻痕。
在攻击绵羊时,这只鸟喙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拨开羊毛、划开皮肤,再像叉子一样钩取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组织,效率极高。
而它们的爪子同样不容小觑。成年啄羊鹦鹉的爪子长度可达3厘米,前端的爪尖尖锐锋利,中部较宽,抓握力极强。
在攻击绵羊时,它们会用爪子紧紧抓住羊的背部或臀部,牢牢固定住身体,即使绵羊剧烈扭动、奔跑,也很难将它们甩下来。一边用爪子固定,一边用鸟喙攻击,这套“组合拳”让绵羊毫无还手之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啄羊鹦鹉的“战斗智慧”。它们不会盲目攻击,而是会先观察绵羊的状态,寻找身体的薄弱环节。
动物学家发现,它们最喜欢攻击绵羊的腰部和臀部——这些部位的皮肤相对较薄,羊毛也比较稀疏,更容易啄开,而且靠近内脏,能更快吃到脂肪含量高的肉。
对于成年健康的绵羊,它们通常不会轻易下手,而是优先选择小羊、老羊或生病的羊,因为这些目标反抗能力弱,成功率更高。
除了“单兵作战能力”强,啄羊鹦鹉还擅长“团队协作”,喜欢群体围攻目标。它们的沟通系统极为发达,在攻击前,会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叫声进行交流——有的叫声是“集合信号”,召集同伴;有的叫声是“战术指令”,指示攻击方向;还有的叫声是“警戒信号”,提醒同伴注意危险。
在战斗过程中,它们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比如遇到牧民时,它们不会硬碰硬,而是立刻停止攻击,迅速飞走,避免被人类驱赶或伤害;遇到牧羊犬时,它们会分散开来,一部分鹦鹉吸引牧羊犬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则趁机攻击绵羊;如果一次攻击失败,它们还会总结经验,下次调整战术——比如上次被牧羊犬追着跑,下次就会选择在牧羊犬休息时行动。这种灵活的团队协作和“吃一堑长一智”的学习能力,在鸟类中极为罕见。
05
“高山智者”的小聪明:啄羊鹦鹉的智商有多高?
如果说战斗力让啄羊鹦鹉成为“鸟中战神”,那么超高的智商就让它们成为“高山智者”。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生活在高山地区的鹦鹉,啄羊鹦鹉的智商在鸟类中堪称顶尖,甚至能与一些哺乳动物相媲美。
它们的高智商首先体现在“社交认知”和“学习能力”上。啄羊鹦鹉是高度社会化的鸟类,群体生活中,它们能理解其他个体的知识状态——比如看到同伴找到食物,会主动跟过去;看到同伴被天敌攻击,会发出警报提醒其他成员。
更厉害的是,它们会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比如取食技巧、躲避危险的方法等。甚至面对人类时,它们也能通过模仿学会一些简单的行为,比如打开瓶盖、拉开拉链等。
英国剑桥大学曾针对啄羊鹦鹉的智商做过一个著名的“三阶取食实验”。实验装置设计得十分复杂:食物被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要拿到食物,需要完成三个步骤——先拉开盒子上的绳子,露出盒子上的小木棍;再用嘴叼起小木棍,撬开盒子上的盖子;最后用木棍把食物从盒子里拨出来。
这个实验难度极高,绝大部分哺乳动物(包括一些灵长类动物)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参与实验的啄羊鹦鹉,经过几次尝试后,竟然成功完成了所有步骤,顺利拿到了食物。实验结果让科学家们震惊不已,也证明了啄羊鹦鹉具有惊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凭借着超高的智商,啄羊鹦鹉还获得了另一个绰号——“高山神偷”。在新西兰南岛的旅游景区,它们是游客身边出了名的“强盗鸟”。只要看到游客手里拿着食物,或者背包没有拉好拉链,它们就会趁人不注意,悄悄靠近:有的会用鸟喙拉开背包拉链,翻找里面的零食;有的会落在游客的肩膀上,趁游客喂食时“抢”过食物就跑;还有的甚至会“组团作案”,几只鹦鹉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另一只则趁机偷走放在地上的食物袋。
06
危机四伏的未来:啄羊鹦鹉的现状
尽管啄羊鹦鹉拥有超高的智商和强大的战斗力,能在严酷的高山环境中生存,甚至能与人类“斗智斗勇”,但如今,它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根据新西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2024年的最新调查数据,野生啄羊鹦鹉的种群数量已经不足7000只,被列为“濒危物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导致啄羊鹦鹉数量减少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和觅食区域缩小。随着新西兰旅游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向高山地区扩张:牧场的围栏占据了它们的栖息地,景区的建设破坏了它们的觅食环境,公路的修建则将它们的栖息地分割成一个个“孤岛”,导致不同种群之间无法正常交流,基因多样性降低。
同时,气候变化也给它们带来了影响——全球变暖导致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植物生长周期改变,原本稳定的食物来源变得不稳定,尤其是在冬季,食物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人为伤害”和“意外死亡”。由于啄羊鹦鹉有啄食绵羊的习性,一些牧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会使用毒药、陷阱等方式捕杀它们;还有些牧民会开枪驱赶,导致部分啄羊鹦鹉受伤或死亡。
此外,啄羊鹦鹉的好奇心也给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它们喜欢啄食人类建筑上的材料,比如老旧楼房外墙的铅皮、屋顶的沥青等,这些材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啄食后很容易导致中毒死亡;有时它们还会飞到公路上,被过往的汽车撞死,或者误入人类的农场,被农业机械伤害。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繁殖能力弱、幼鸟成活率低。啄羊鹦鹉的繁殖能力本身就比较普通,雌性鹦鹉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仅产2-4枚卵,而且孵化期长达28-30天,期间需要雌雄鹦鹉共同守护,一旦遇到天敌(比如鹰、黄鼠狼等),卵很容易被破坏。
即使卵成功孵化,幼鸟也需要在巢中待上10-12周才能飞出巢穴,在此期间,幼鸟完全依赖父母喂食,如果食物短缺,很多幼鸟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再加上高山地区气候恶劣尚红网,冬季寒冷多风,幼鸟的成活率更是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啄羊鹦鹉的种群数量难以恢复。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