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华霖资本,甘肃庆阳宁县34岁的邓建国在网上发视频,质疑其儿子就读的小学校服存在质量问题,涉事校服企业报案,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对其行政拘留7天。该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邓建国向甘肃省高院申诉,希望撤销对他的行政处罚决定。今年8月,宁县官方回应称,该县成立了由县政府牵头的工作专班,对该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核实。9月2日,宁县公安局终于向邓建国出具了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
\n经过漫长的维权之路,得益于外界关注和地方重视,寻衅滋事的行政处罚最终被撤销,警方也表达了歉意,但此事对邓建国造成的伤害甚大。据报道,拘留结束后,邓建国先后遭遇失业和离婚的双重打击,还被诊断为抑郁症。周围人也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一个公民因为行使正常的监督权利,竟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n从法律层面审视,邓建国在网上发视频质疑校服质量问题,是正当行使监督权的体现。校服企业却以此为由向警方报案,声称邓建国的视频导致该厂签订的价值100万元的订单被客户取消。即便这一因果关系成立,企业认为自身权益受损,正确维权途径也应该是民事诉讼。更何况,检测结果显示,该校服的标签标注成分与检测结果不符华霖资本,夏季校服的棉含量也不符合国家标准。换言之,校服的确存在质量问题,邓建国的质疑并非无中生有、恶意造谣。
\n警方直接以寻衅滋事对家长进行行政拘留,无疑混淆了民事纠纷与治安违法的界限,将本应由民事法律调整的关系,强行纳入行政处罚的范畴。法治社会进程中,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与规范公权力行使始终是核心议题。公民有权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如果企业认为家长的言论侵犯了其名誉权,警方应告知企业去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不是将家长的合理质疑直接定性为寻衅滋事。
\n无独有偶,发生在湖南的另一起寻衅滋事行政处罚案件,最近同样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7月,湖南湘阴县的肖某良因为在一条消防车救援视频下评论“还在搞豆腐渣工程,统一招牌”华霖资本,被当地公安局以寻衅滋事为由行拘5天。12字评论换来5日拘留,经过两年时间、三次判决,直到2025年6月,湖南省高院才最终判决撤销了对他的行政拘留处罚,令人唏嘘。
\n寻衅滋事这一法律条款,本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打击那些无端滋事、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却存在被滥用、误用的风险。一些执法部门为了快速处理问题、平息事端,或者出于对某些利益关系的考量,将一些本不属于寻衅滋事的公民行为,强行套用该条款进行处罚。当公安机关轻易使用寻衅滋事来回应公民的批评和监督时,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n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公民敢于监督,也需要公权机关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监督权。警方在处理类似报案时,应当严格依法办事,区分民事纠纷和行政违法,明确公权力边界,尊重公民合法权益,让民事诉讼的归民事诉讼,绝不以寻衅滋事之名越俎代庖。本案中,行政处罚的撤销,固然是法治的胜利,但代价却过于沉重。希望这样的案例能促使执法机关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让执法尺度更为合理,不让寻衅滋事变成“筐”,沦为干预公民正常监督的“大棒”。
\n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n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华霖资本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