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万通资本
Aβ-PET有望推动AD进入精准诊疗新时代!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AD)患者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作为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核心病理改变——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可早于临床症状10~20年出现,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干预窗口。近年来,Aβ-PET技术凭借无创可视化检测脑内Aβ沉积的优势,成为打破AD诊疗困境的关键工具。
此次,医学界特别专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欧阳樱君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李勇教授,从AD诊疗困境、Aβ-PET技术价值、临床应用规范等维度,深度解析Aβ-PET技术如何推动AD精准诊疗落地。
AD早诊之困:三重阻碍让“黄金干预期”悄然流失
欧阳樱君教授指出,AD的防治难点首要集中于早期诊断,目前临床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其一,疾病起病隐匿与症状认知偏差。AD早期以情景记忆减退为主要表现,如重复提问、遗忘近期事件等,但此类症状常被患者及家属误认为“自然衰老”,导致主动就诊率极低。
其二,诊疗资源不均与诊断能力差异。不同级别医院的AD诊断水平存在显著差距:部分三级医院诊断流程简化,未接受专业培训的神经科医生可能依赖个人经验诊断,导致诊断准确性不足;而部分区、县级医院多由内科医师承担诊断工作,因缺乏AD诊疗经验,误诊与漏诊比例居高不下[1]。
其三,共病掩盖特异性症状。老年AD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加速认知衰退,掩盖AD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进一步增加诊断难度[2]。
诊断延迟是AD及其他认知障碍疾病的突出问题。欧阳樱君教授分析道,患者及家庭层面,对早期记忆衰退的“疾病属性”认知不足是首要原因;社会层面,诊疗资源严重匮乏且配置不均,如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标准化认知评估流程,Aβ-PET等检测设备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等;疾病层面,AD病理改变早于症状10~20年出现,临床前阶段难以识别。据统计,我国AD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9.8岁,而平均诊断年龄达72岁,诊断延迟中位数高达26个月[1]。
Aβ-PET技术突破:推动AD诊断标准革新,奠定早诊基础
李勇教授介绍,PET分子影像技术通过不同的放射示踪剂,为AD诊断标准的革新提供了关键工具,主要包括Aβ-PET、tau-PET、18F-FDG PET等。其中,Aβ-PET既能为AD早期诊断提供有力证据,还可用于抗Aβ单抗的疗效评估[3]。
PET技术对AD诊断标准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2018年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学会(NIA-AA)提出AT(N)框架来辅助AD诊断,这是近20年来以生物标志物组合方式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标准统一化的重大突破[4-5]。二是2024年AA最新修订标准进一步简化诊断逻辑,明确“仅需核心1(包括Aβ-PET)阳性,即可确诊AD”[6],这一调整凸显了Aβ-PET在AD诊断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Aβ-PET示踪剂的研发也经历了关键突破:2004年硫代磺素T衍生物首次用于人体成像万通资本,但其核素半衰期仅20分钟,极大限制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使用的18F标记的示踪剂半衰期延长至110分钟,显著拓宽了检测场景,为早期精准诊疗奠定了技术基础。
李勇教授就Aβ-PET对于AD早期诊断的意义进行阐述。Aβ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具有显著特征:从时间动态看,沉积增长率呈“倒U型”曲线——即沉积速率先加快后减慢,而沉积总量则呈S型曲线:在MCI阶段达到沉积顶峰,进入AD痴呆早期后维持平台期;从Aβ-PET显像阳性到进入平台期,通常需15~20年,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7]。
从空间分布看,Aβ沉积虽可遍布全脑,但在典型AD中分布明显,即外侧颞叶、额叶、后扣带回/楔前叶、顶叶是主要沉积区域。在Aβ-PET中,小脑灰质、全小脑、脑桥、脑白质还有小脑和脑白质复合区域的Aβ摄取信号稳定,不受时间、疾病、人种、性别等影响,为常用参考区[7]。这些为AD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病程预测提供了重要影像学依据。
李勇教授强调,AD的病理改变可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当疾病已经影响了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干预难度显著增加,即使诊断明确,也难以将认知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因此,AD诊疗的核心逻辑是“抓住病理进展窗口期,实现早期干预”,而Aβ-PET正是这一逻辑的关键技术支撑。
质量控制与报告规范:筑牢Aβ-PET精准性根基
Aβ-PET的检测准确性依赖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李勇教授从临床经验出发,结合《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提出四大核心质控要点:
检测前:规范显像剂与流程。需选择国家批准的Aβ-PET显像剂;严格遵循显像剂注射剂量、注射时间、注射部位与操作流程等,确保显像剂的均匀分布与有效结合。
扫描中:统一采集条件。患者扫描时的采集条件(如扫描时间、患者姿势等)、采集序列都需要符合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减少操作差异导致的偏差。
分析时:标准化影像解读。在视觉分析时,阅片者应在PET图像中确定解剖学上的白质结构区域(例如小脑白质),然后系统性地对图像进行整体评估。另外,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PET影像进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以确保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之间的比较具有可比性;有条件开展半定量分析的机构建议使用Aβ-PET同期高分辨率3D-T1WI序列进行配准,并进行Aβ-PET图像的PVE校正[7]。
解读时: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影像报告需表明“Aβ沉积阳性/阴性”的证据,若结果不确定,需如实报告并说明可能的原因。李勇教授强调,影像结果不能孤立解读,需结合临床评估数据(如认知功能、生活能力评估等)进行分析,以进行全面评估。
Aβ-PET贯穿AD全程管理,从疾病预警到治疗评估
早期识别,判断疾病不同阶段进展信号
欧阳樱君教授指出,在早期诊断中,Aβ斑块沉积是AD最早的病理改变,而Aβ-PET可实现Aβ活体分子显像,提供可视化与可定量的信息[8]。
明确AD疾病谱分期是早诊的前提。李勇教授介绍道,2024年AA最新修订标准采用6阶段模型对AD进行临床分期:阶段0代表遗传性AD(如常染色体显性AD)但生物标志物尚未异常的人群;阶段1~2对应认知未受损状态,其中阶段2包括主观认知下降的个体;阶段3对应MCI,阶段4~6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重度痴呆[6]。
从临床数据看,在认知正常的老年人中,Aβ-PET阳性与认知衰退的发展密切相关,若伴随tau蛋白异常沉积,认知衰退速度显著加快,约44%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至MCI阶段;对于处于AD疾病连续谱早期的MCI患者,当Aβ-PET阳性时,认知功能下降速度较阴性患者更快,未来3~5年转化为痴呆的风险增加1.5~2.5倍,且认知功能下降速率与PET摄取的增长率和沉积范围呈正相关。对于不典型AD痴呆患者,Aβ-PET阳性可明确认知损伤是否由AD病理所致或是否存在混合AD病理的情况,为清除Aβ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从而延缓认知衰退[7]。
鉴别诊断,排除非AD病因
欧阳樱君教授表示,Aβ-PET对于鉴别诊断AD与衰老所致的年龄相关认知减退、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所致的认知受损及其他类型痴呆具有重要价值:其阴性结果可作为排除AD的标准,准确性高[7]。同时需注意的是,混合型AD及一些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出现明显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临床需结合多模态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综合判断[7]。
治疗指导,确定适用人群,动态监测疗效
谈及Aβ-PET在AD疾病修饰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欧阳樱君教授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确定适用患者。目前国内获批的抗Aβ单克隆抗体适用于AD源性MCI或轻度AD源性痴呆患者,用药前均需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Aβ沉积——Aβ-PET阳性,或脑脊液(CSF)符合AD诊断标准且经Aβ-PET/CT或Aβ-PET/MRI验证,是使用靶向Aβ药物的必要条件。
二是用于指导用药,优化用药策略。临床实践中,核医学科医生会从视觉评估(观察斑块沉积改善情况)与定量分析(通过CL值测量Aβ负荷动态变化)两方面综合判断疗效,为优化用药策略提供及时、客观的参考依据。
三是客观评估疗效。Aβ-PET示踪剂可与体内Aβ靶分子特异性结合,通过影像技术检测其在体内代谢分布情况,定量测量大脑中的区域和整体的Aβ负荷变化,可靠、准确,且具有可重复性。
可以说,Aβ-PET为AD的全程管理提供了精准、有效的影像学支持,是推动AD早诊、早治、早干预的关键技术。最后,欧阳樱君教授分享了一例AD源性早期认知障碍患者:一位老年女性因“语言表达匮乏、记忆力下降”就诊,MMSE评分下降,经Aβ-PET检查明确脑内存在Aβ沉积。患者接受抗Aβ单抗治疗1年后复查显示: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恢复,自觉语言沟通较用药前顺畅,Aβ-PET影像中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基本清除,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案例提示,通过Aβ-PET实现“早诊断、早用药”,可让患者在症状与病理层面均获益。
总结
从AD病理隐匿性导致的诊疗困境,到Aβ-PET技术带来的早诊突破,再到全流程疾病管理,Aβ-PET在AD诊断窗口前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早期干预争取宝贵时间,同时为靶向治疗提供精准指导。随着技术普及与规范完善,Aβ-PET有望推动AD诊疗进入“早诊早治、精准管理”的新时代,为老年人群的记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29):2701-2727.
[2]宋银华,刘玉双,杨青,等. 老年人主观认知下降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0):1241-1249.
[3]李娟, 高学伟. PET显像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研究现状[J]. 中国处方药, 2020,18(2):17-19.
[4]叶茜,马晓芬. 阿尔茨海默病的PET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 46 (01): 175-180.
[5]朱泽华,朱星星,谢强,汪世存,潘博.基于ATN诊断框架下的阿尔茨海默病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4,32(5):510-516.
[6]Jack CR Jr, Andrews JS, Beach TG, et al. Revise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 Alzheimers Dement. 2024;20(8):5143-5169.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103(45):3615-3626.
[8]王刚,齐金蕾,刘馨雅,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24,23(3):219-256.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